第32章(第1页)
-----------------------pa69-----------------------
演化的图景。
本部分涉及的范畴主要有:道器、气或元气、无有、体用、阴阳、形而上形而下等。
阴阳变易说部分的内容类似于西学之辩证法,阐述&ldo;生生谓易&rdo;、&ldo;大化流行&rdo;的思想,先秦时期《周易》,老子《道德经》、兵家哲学中这方面的内容十分丰富,并为汉以来的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
本部分涉及的主要范畴有阴阳、正反、常变、两一、静动、同异、无穷、反复、易、日新等。
知行观阐述由行而知、知为了行、行先知后的知行统一观,坚持认识论上的反映论立场,仅从孔子、墨子、荀子、王充、王夫之等人的认识论思想而言就论及了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认识的来源、认识方法、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目的和能动性、认识的检验及逻辑问题(如名实关系)。
其他思想家也提出一些重要思想。
如名家&ldo;坚白&rdo;之论,魏晋&ldo;言意&rdo;之争,王廷相关于&ldo;见闻‐思虚‐接习&rdo;的思想,颜元对&ldo;格物&rdo;的理解及其对&ldo;实学&rdo;、&ldo;习行&rdo;的重视等。
在中国哲学史上,&ldo;格物致知&rdo;的命题,知行关系的展开,形神、心物、能所、学思、名实、言意问题的争论都是引人瞩目的。
人道观中国哲学之人道谓人事、为人之道,或社会规范等。
人道观应包含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天人关系论。
重点是&ldo;天道自然&rdo;、&ldo;天行有常&rdo;的思想和&ldo;制天命而用之&rdo;、&ldo;天与人交相胜&rdo;的思想,解决了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运动与人类意志,人、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2)人事辩证论。
诸如常变、理势、经权、损益关系等等。
从辩证观点看待人和人类社会历史,揭示社会历史辩证运动、无限发展的特征。
(3)道德论。
主要解决人性、个人修养、人与人关系调整等问题。
涉及性习、义利、理欲,善恶的相互关系,智、仁、勇等道德规范,以及道德修养方法、道德社会作用等。
(4)政治论。
政治问题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儒家把&ldo;治国平天下&rdo;作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许多思想家本人都积极参与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