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第1页)
-----------------------pa37-----------------------
庄子把&ldo;道&rdo;视为美的最高境界。
也认为,人实现了对&ldo;道&rdo;的观照,就会成为一种最理想、最完全的人,至美至乐的人。
但要达到这一点,必须外天下外物外生死,无己无功无名,&ldo;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rdo;达于&ldo;心斋&rdo;、&ldo;坐忘&rdo;的境界。
这是被他称之为&ldo;游&rdo;的高度自由的境界。
在形体美与精神美的关系问题上,庄子认为二者是一致的。
自庄子的&ldo;心斋&rdo;、&ldo;坐忘&rdo;开始,在老子&ldo;涤除玄览&rdo;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美学史上审美心胸的理论,对后来的文学艺术创作的欣赏(尤其&ldo;书论&rdo;和&ldo;画论&rdo;)影响深远。
除消极的无知无欲外,庄子也论及了在主动的创造性活动中获得自由、获得自我实现的喜悦的美的境界问题。
庄了崇尚自然朴素之美。
庄子把&ldo;道&rdo;视为最自然、最朴素的&ldo;自本自根&rdo;的。
因而他在许多寓言故事中阐发了他崇尚自然朴素,反对雕饰,提倡顺物之性,尊重人的个性,反对束缚个性发展的思想。
庄子在阐述美丑的关系时,一方面认为美与丑&ldo;道通为一&rdo;,没有质的区别,是无法认识的;另一方面又说&ldo;美恶有间&rdo;,是有区别的、是可以认识的。
但总的说来,庄子在解释美与丑的关系问题上,也表现出他的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
不过,他关于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的美的思想是有独到见地的。
先秦美学思想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之外,还有墨家以及《易传》等应引起注意。
墨家从处于自由地位的古代小生产者的立场出发,猛烈地揭露和批判统治阶级的美的享受和艺术创造是以大量剥夺人民的衣食之财为代价的。
但小生产者的狭隘的功利主义使他得出了反对美和艺术的结论。
《易传》突出了&ldo;象&rdo;的范畴,提出了&ldo;观物取象&rdo;的命题,对&ldo;书不尽言,言不尽意&rdo;的注意,进而强调&ldo;立象以尽意&rdo;。
并指出&ldo;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稳&rdo;。
这一思想在意象说上的地位十分重要。
《管子》一书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ldo;精气说&rdo;,说它不仅化生万物,而且&ldo;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rdo;。
人的生命、智慧都由&ldo;气&rdo;而生。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有四:一是哲学上的气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伦理学意义上的&ldo;养气说&rdo;(孟子曰:&ldo;吾善养吾浩然之气&rdo;);三是美学上的&ldo;气韵&rdo;说;四是医学上的气功。
《管子》中提出的&ldo;虚一而静&rdo;的命题,上承&ldo;涤除玄览&rdo;、&ldo;心斋&rdo;、&ldo;坐忘&rdo;,在美学上的地位非常重要,《管子》认为,&ldo;气者,身之充也&rdo;,&ldo;充不美,则心不得&rdo;,如何吸收和保持精气呢?《管子》认为,必须&ldo;去欲&rdo;、&ldo;执静&rdo;、&ldo;去好恶&rdo;、&ldo;一意专心&rdo;、&ldo;洁其官&rdo;(心)、&ldo;开其门&rdo;(耳目),才能获得真知、灵气。
后来的文学创作、书法、绘画理论都十分强调宁神和专一。
《乐记》是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著作,它阐述了音乐的起源、美感、社会作用、乐礼关系等。
《乐记》的&ldo;感物而动&rdo;的&ldo;物感说&rdo;在中国美学史上地位十分重要,所谓&ldo;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rdo;。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