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第2页)
学家才打破了祖冲之的纪录。
在求圆周率的同时,祖冲之还确定了圆周率π22335的两个近似值:约率π==314,密率π=&asyp;31415929,比德国人7113奥托和荷兰人安托兹早了1000多年。
因此,一些人建议把π=355/113称为&ldo;祖率&rdo;以纪念祖冲之的杰出贡献。
南宋时期的数学家秦九韶,自幼喜好数学,他经过长期积累和苦心钻研,于公元1247年写成《数书九章》。
其中,求解一次同余组的&ldo;大衍求一术&rdo;和一元高次方程的数值解法更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
在西方数学史著作中,一直称求一次同余组的剩余定理为&ldo;中国剩余定理&rdo;。
四、医学中国医学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
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了几千年来所积累的医药科学知识和医疗实践。
其中,《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是十分重要的两种,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早期成就。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经考证早于《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内容比较完整的一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古典医学著作,成书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
这部著作并非出自一时一人的手笔,而是在长时期内由许多人参与编写而成。
原书18卷162篇,包括《素问》和《针络》各9卷。
《黄帝内经》以论述中医基础理论为重点,兼述卫生保健、临床病症、针灸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反映了中国整体思维模式和&ldo;一天人,合内外&rdo;的文化传统,不仅视人体为一整体,而且视人和天地自然为一整体,互感互应不可分割。
因此该书不仅具有医学意义,而且具有哲学、文化学价值。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编写的,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
《伤寒杂病论》比较系统地总结了东汉以前对伤寒(急性热病)和杂病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丰富经验,运用四诊(望、闻、问、切)分析病情,从临床实际出发,结合古今医学的成就,把《内经》以来的病因、脏腑经络学说,同四诊、八纲等辩证方法有机地联系起来,并从伤寒和杂病各类病症中,总结出多种治疗方法。
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有关病症的论述,为中医临床的辩证施治奠定了基础,后世把它作为诊疗中必须遵循的一种辩证的思想方法,形成了祖国医学独特的医疗体系。
针灸疗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医疗方法,是在病人身体的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刺激、烧灼局部,直接调整人体机能,增强抗病能力,并引起机能的传导作用的方法,前者称为针法,后者称为灸法。
它结合中医特有的经络学说,是中国古代医学的一项重要成就。
200多年前,我国医学家就对针灸的临床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
在周代编写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二书中,除记有在经脉循行路线上的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