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八王之乱上(第1页)
第二节八王之乱上
八王者汝南文成王亮,(见第二章第二节。
)楚隐王玮,(见上节。
)赵王伦,(见第二章第二节。
)齐武闵王冏,(献王子。
)长沙厉王乂,(武帝第六子。
)成都王颖,武帝第十六子。
河间王颙,(大原烈王瓌子。
瓌,安平献王子。
)东海孝献王越也。
(高密文献王泰子。
)泰,宣帝弟馗子。
晋诸王与于乱事者,不仅此八人,而《晋书》以此八人之传,合为一卷,故史家皆称为八王之乱焉。
八王之乱,初因杨、贾之争而起,仅在中央,继因赵王篡立,齐、成都、河间三王起兵讨之,遂至覃及四国。
晋初乱原,虽云深远,《晋书》谓扇其风,速其祸者,咎在八王,则不诬也。
西晋初建,晋武帝以曹魏亡国之鉴而大封同姓诸侯王。
晋惠帝继位(290年)时,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
《晋书·后妃传》云:贾后性酷虐,尝手杀数人;或以戟掷孕妾,子随刃堕。
武帝闻之,大怒,将废之。
武悼皇后、充华赵粲、杨珧皆为之言,荀勖亦深救之,故得不废。
武悼皇后数诫厉之,贾后不知其助己,因以致恨;谓后构之于武帝;忿怨弥深。
此等记载,信否亦未可知。
要之杨、贾不和,则为事实,而争端潜伏矣。
大熙元年,四月,武帝崩。
据《帝纪》:帝之崩在己酉,辛丑即以杨骏为大尉,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而《骏传》云:帝自大康以后,不复留心万几,惟耽酒色。
始宠后党,请谒公行。
骏及珧、济,(皆骏弟。
)势倾天下,时人有三杨之号。
及帝疾笃,骏尽斥群公,亲侍左右。
因辄改易公卿,树其心腹。
会帝小间,见所用者正色曰:“何得便尔?”
乃诏中书:以汝南王亮与骏夹辅王室。
骏从中书借诏观之,得便藏匿。
信宿之间,上疾遂笃。
后乃奏帝,以骏辅政。
帝颔之。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