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梁初与魏战争(第1页)
第四节梁初与魏战争
齐末荆、雍之衅既启,魏人颇有欲乘机进取者。
元嵩时为荆州刺史,(嵩,任城康王云之子。
云见第一节。
魏荆州,初置于上洛,今陕西商县。
大和中改为洛州,移荆州于鲁阳,今河南鲁山县。
后又移治穰城,今河南邓县。
)表言:“流闻萧懿于建业阻兵,与宝卷相持,荆、郢二州刺史,并是宝卷之弟,必有图衍之志。
臣若遗书相闻,迎其本谋,冀获同心,并力除衍。
一衍之后,彼必还师赴救丹阳,当不能复经营疆垂,全固襄、沔,则沔南之地,可一举而收。
缘汉曜兵,示以威德。
思归有道者,则引而纳之;受疑告威者,则援而接之。
总兵伫锐,观衅伺隙。
若其零落之形已彰,息懈之势已著,便可顺流摧锋,长驱席卷。”
诏曰:“所陈嘉谋,深是良计。
如当机可进,任将军裁之。”
已而无所举动,盖以荆、郢已一故也。
及梁武帝起兵,元英时在洛阳,又请躬指沔阴,据襄阳,进拔江陵;又命扬、徐俱举。
(英时行扬州事。
)事寝不报。
英又奏欲取义阳。
尚书左仆射源怀亦以为请。
以梁武已克,遂停。
此于魏为失机,若当时乘机进取,则齐、梁相持颇久,魏纵不能大有所获,中国亦必不能一无所失矣。
内乱之招致外患,诚可惧也。
魏宣武帝即位时,年尚幼,诸王又颇有觊觎之心,国家未宁,实不能更图南牧。
故其用兵,绝无方略。
齐、梁相毙,既失乘衅之机,逮梁事已定,乃又信降人而轻动干戈焉。
梁武帝天监二年,(魏宣武帝景明四年。
)四月,时萧宝夤在魏,(宝寅,《魏书》及《北史》皆作宝夤。
)伏诉阙下,请兵南伐,陈伯之亦请兵立效;魏乃以宝夤为扬州刺史,配兵一万,令且据东城,(宋县,当在今江苏境。
)待秋冬大举;而以伯之为江州刺史,戍扬石。
(亦作羊石,城名,在今安徽霍丘县南。
)以任城王澄总督二镇,授之节度。
(澄云子。
)澄表言:“萧衍频断东关,(在今安徽巢县。
)欲令巢湖泛溢。
若贼计得成,则淮南诸戍,必同晋阳之事。
寿阳去江,五百余里,众庶皇皇,并惧水害。
事贵应机,经略须早。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