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佛教流通(第1页)
第二节佛教流通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
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
,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
佛教流通,虽始汉世,然其渐盛,实在晋、南北朝之时。
往史惟《魏书》特立《释老志》,余皆附见他列传中。
(《宋书》在《南夷西南夷传》、《梁书》在《海南诸国传》、《齐书》则见《高逸传》中。
)凡厥所述,颇多迷信之谈。
惟《隋书·经籍志》所论,颇足见其教义流传之迹耳。
今节录其辞如下:《隋志》曰:“推寻典籍,自汉以上,中国未传。
或云久已流布,遭秦之世,所以湮灭。
(佛教在西汉前传入之说,昔人多不之信,以无信史可征也。
然楚王英在后汉初即信之,则其流传,似当在西汉以前。
日本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绪论》云:“欧洲学者,谓西历纪元前四百二十五年至三百七十五年之间,自爱理诺亚海至山东、浙江缘海之贸易,曾为印度人所掌握。
盖经马六甲海峡,过苏门答剌、爪哇之西,来中国东海岸。
所贩来者,为印度洋、波斯湾之珍珠等。
《拾遗记》四,载西历纪元前三百五年,有身毒术人来见燕昭王。
朱士行《经录》及《白马寺记》,亦云西域沙门室利防等十八人赍梵本经典至咸阳,其事约在公历纪元前二百四十三年至二百四十七年之间。
其时正与阿育王相直。
阿育王遣使传布佛教,事见石刻,信而有征,则《拾遗记》等之说,似亦非尽子虚也。”
案西历纪元前四百二十五年,为入战国后五十六年。
三百七十五年,为入战国后百有六年。
三百五年,为入战国后百七十六年。
二百四十三年,为入战国后二百三十八年。
二百四十七年,为秦始皇三十年。
古代海外交通,虽乏信史,然如《吕览》、《淮南》等书,已多述海外情形,虽系传闻不审之辞,必不能乡壁虚造。
古事之湮没不彰者多矣,谓战国、嬴秦之世,佛教必未至中国,亦无确证也。
)其后张骞使西域,盖闻有浮屠之教?哀帝时,博士弟子秦景,(即《魏略西戎传》之秦景宪,见《秦汉史》第二十章第七节。
下文又云:明帝使秦景使天竺,其名氏必附会不审谛可知。
使当作受月支使。
)伊存口授浮屠经。
中土闻之,未之信也。
后孝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以问于朝,而傅毅以佛对。
帝遣郎中蔡愔及秦景使天竺求之。
得佛经四十二章,及释迦立象。
并与沙门摄摩腾、竺法兰东还。
愔之来也,以白马负经,因立白马寺于洛城雍门西以处之。
其经缄于兰台石室。
而又画像于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