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第2页)
刘家郢响起了锣鼓声,老乡们一齐奔出家门,向村西涌去,迎接胜利归来的子弟兵。
第四章 安大姐
骑兵大队要随全旅继续东进了。
刘家郢四面八方的交通要道,按照惯例,都由民兵布上了岗哨,只许人进,不放人出,严防部队行动的消息外传。
村里,战士们在忙着刷马、加料和整理鞍髻,他们的身旁围着许多老乡,军民叮嘱话别,依依难舍。
在刘喜家的西边,那座庙宇式的大四合院里‐‐过去的周家祠堂,全村大集会的场所,现在忙得正紧:刘大嫂带着四十多个年轻的妇女,里里外外地收拾着,旅卫生部留下的一位姓宋的军医,指挥着两个战士,也在前前后后地忙着。
前殿,那跑烟漏气的三锅大灶,由村里派来的烧火工张家老爷子,小蹦蹦的祖父动手修理,并在已经修好的一口锅里添上了水,灶膛里火舌添着锅底,烟囱口喷出了青烟。
人们在这里辛勤忙碌,为的是安置三十多个重伤员。
这三十多个同志,大多是在双岭子大战中负伤的。
现在,部队要东进了,到战略目的地还有十多天行程,沿途要通过敌人的重重封锁线,要一路打着走,重伤员不便随队行动,旅首长决定把他们留在刘家郢,等伤治好了,再来接他们归队。
这样,周家祠堂就成了临时休养所。
在刘家大厅东房里,刘大娘和枝子也在上上下下地忙着。
这房子,已经由大嫂和枝子分别收拾过了,可还是不中大娘的心意。
老人家检查了一下床铺,觉得褥子太单薄,又叫枝子去抱草;看看摆设,觉得桌子离床太近,又叫枝子挪过些;地已扫过多少遍了,老人家觉得还不够干净,又亲自拿起扫把扫地。
大娘忙着,唠叨着,把枝子也闹得出了一头汗。
哲峰进来了,一见这光景,很不安地说:&ldo;大娘,你老人家怎么又在忙?快歇一会儿吧!
我们都是在外惯了的,有个地方落脚就不错了。
&rdo;
大娘只顾扫地,没听见哲峰的话。
她扫了一阵,丢下扫把,对哲峰说:&ldo;干革命可不容易呀,走南闯北的,有了身孕,又没个老人照应。
我看呐,你就叫她住在这儿别走啦!
大娘我别的本事没有,照看人坐月子还行哩!
&rdo;
&ldo;我真不知怎么感谢你老人家才好!
&rdo;哲峰感激地说。
&ldo;不过,她能在这儿住多久,那要看伤员情况,而且要由领导上决定。
&rdo;他看看大娘的脸色,忙又补充道:&ldo;当然罗,要是她能在你老人家照应下生过孩子再走,就更好了。
&rdo;
&ldo;那你就跟上级说说嘛!
伤员先好先回去,她,坐了月子再回部队去嘛。
&rdo;大娘说着又拿扫把来扫地。
大娘和哲峰所说的&ldo;她&rdo;,就是安蓉淑。
旅首长决定要她和三十几个伤员一道留在刘家郢,刘大娘家大厅东房就是给蓉淑准备的住处。
把蓉淑留下来,除了她是个好医生,重伤员需要她来领导治疗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她有了身孕,前一段长途行军就把她拖了个半垮,刚过路东又遇上双岭大战,战斗结束,就病倒了。
旅首长考虑到工作需要,也为了照顾她的身体,就决定把她和几名医生、看护一并留在这里。
现在伤员正向刘家郢抬运,蓉淑也已经从旅部出发,小朴早奉方炜之命去接她了。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