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2页)
反正长江以南大日本帝国的利益也不算多,而那是英国、法国和美国的势力范围。
但是,日本公使林权助建议日本国内要把陈华列为重点人物进行研究,林权助在报告中说:“我感觉到陈华的咄咄逼人,这人的过分强大有可能对大日本帝国不利。”
PS:华时代就快200章了,朋友们,支持哦……
第200章 列强斡旋(求收藏推荐)
但是,西元1913年4月23日晚到24日之间,华夏众多大城市的混乱及国防军死伤惨重的消息,让日本人觉得在各国都不向袁世凯通报宜昌情报的情形下,如果他们主动通报这一消息,说不定能与袁世凯达成更亲密的关系。
所以,4月25日上午10点,袁世凯从日本人的手里得到了宜昌“陷落”
的消息。
本来,23日到24日两天,是袁世凯一生最难过的两天,自己的地盘上处处冒火,死伤惨重,等于是一记记响亮的耳光扇在自己的脸上,早知如此,何必去惹这个愣头青呢。
看来,这曹锟打仗不行,但见识还是不错的,早知道,自己就安心做个“曹魏”
多好,而且,自己毕竟还属于正统。
日本人送来的情报,袁世凯是不怎么相信的,因为冯国璋一直来电说,除了武昌发生混乱外,宜昌一直完好无损。
但是,日本人还出事了他们的人从宜昌发来的电报原件,这事,总不可能是来消遣俺大总统的吧。
因此,袁世凯在礼貌地感谢了日本人之后,立即发电追问冯国璋,宜昌到底是怎么回事?宜昌是怎么回事,冯国璋看到大总统的电报里言辞凿凿,心头也有些惶惶,难道,这蔡成勋两三天来一直在糊弄自己?
可以说,冯国璋是以非常气愤和责问的语气发了一封电报给宜昌。
宜昌回电证实了大总统的猜测,但却让冯国璋感到后背发凉。
因为冯国璋一想就明白包惠部是从哪里入的川,而这一路上,可是有利川、恩施两座县城的,如果说仅仅是避过这两县驻军的耳目也比较容易,但沿途那么多百姓、商人,总得有人发现吧,可这几百里地,华军走了几天,自己竟然没得到一点消息,连蔡成勋也被完完全全地瞒过去了。
宜昌回电是以包惠的名义发出的:“华甫兄,我军为了保护西南三省万万民众之利益,在没有通知你的前提下不得已到了宜昌,实属无奈。
如果华甫兄对兄弟不宣而占宜昌有意见,不日,愚弟将率四万华军将士亲赴武昌与兄会面。”
落款三个字:包子明。
“啪!”
袁世凯又摔烂了一个茶杯。
“陈华,汝欺人太盛!”
良久,袁世凯恨恨地骂了一句。
“大总统,息怒。
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这一事件,难道,真的要在湖北打起来?”
王士珍劝道。
此时,国防军主力已经失去4万人,而蒋朝阳和包惠下一步肯定会岳阳附近会师,华军将壮大到7-8万人,按照此前双方交手的情况看,即便国防军能在短时间内集中10-12人,也不一定有胜算。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陈华占领宜昌后,三峡天险已经不能阻挡华军出川了。
只要决定打,华军从重庆坐船而下,只需要三天就可达到武昌,因为别人是顺风顺水啊!
大总统要是在接下来的对决中失败了,又该怎么办呢?想到这里,王士珍觉得,一定要联合袁世凯身边的人,劝住大总统,没有绝对的胜算千万不要开战。
“聘卿,我没事。
我们都低估了陈华的实力啊!”
袁世凯毕竟一代枭雄,即便他发火时也是很理智的。
他此前之所以做出了一些儿童游戏般的事,一是真的想打,想激怒陈华,然后将其一举击溃。
可没想到,这陈华的实力实在太逆天了。
常德之战,本方43000名兵士竟然不敌陈华的28000名士兵,而且是12小时内完全败北,连几大主将都被俘虏了。
“大总统,我觉得此时言和正是时候。”
杨度也加入了劝告的行列。
本来,如果大总统还要坚持打的话,他是准备好了凭三寸不烂之舌好好地劝劝大总统,一定不能再动干戈,谁知大总统已经意识到不能打了,所以,他又换了一个说法。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