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第2页)
韩淑秀就义时三十四岁,郭松龄年四十二。
郭松龄夫妇既死,张作霖、杨宇霆余恨未消,下令将其尸体运回沈阳,在小河沿体育场陈尸三日示众,并将郭氏夫妇遗体拍成照片,各处张贴、&ldo;传示&rdo;。
张学良对郭松龄夫妇的死,很感惋惜。
&ldo;张在兴隆店列车上得知郭被俘的消息,一再询问郭的情况,他已预料到在杨宇霆等人的操纵之下,郭已绝无生还的可能。
他命令秘书处长刘鸣九拟电报稿,叫把郭氏夫妇解到他的司令部来。
刘问张:&lso;你把他弄来打算怎么办?&rso;张说:
&lso;郭是人才,为国家着想,我把他送到国外去深造。
&rso;未等电报发出,已闻郭夫妇遇害了&rdo;。
张学良看完郭氏夫妇遇害的电报后,跺了跺腿(脚),叹了口气,说:&ldo;完了。
&rdo;
并将总部送往各部传示的郭氏夫妇尸体照片及文件,批了&ldo;以火焚之&rdo;四个大字,不忍见郭氏夫妇的惨状。
张学良后来经常怀念郭松龄。
一九二七年奉军下河南,由于韩麟春指挥失误,奉军遭到北伐军攻击,退到黄河以北。
张学良遇到困难时对部下刘鸣九等人说:&ldo;如果郭松龄在,我现在就不会这样为难了。
&rdo;(据刘鸣九等人口述资料)一九八一年,&ldo;九一八&rdo;事变五十周年的时候,张学良在台湾还念念不忘地对记者说:&ldo;如果那时郭松龄在,日本就不敢发动&lso;九一八&rso;事变。
&rdo;(于衡:《和中国现代史相关的张学良访问记》,台湾《联合报》1981年9月28日)19
郭松龄虽然悲壮地牺牲了,但他精神不死,他那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素为国人敬仰,他为抗日播下的火种,也是扑不灭的。
以奉张政权来说,这一事件对它的军事实力虽然影响不大,因在巨流河战斗结束后,附郭的数万人马除魏益三带一少部分人投奔了冯玉祥外,其余军队全都返回了奉天;但它在政治上、思想上对奉军和奉张政权的影响,它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创伤,却是不能低估的。
东三省的一些老资格的省长如王永江、王树翰等,都自行引退了。
张作霖也变得更加暴躁,尤其在得知郭松龄倒戈后,&ldo;几乎神经失常,他在督署中跑来跑去,一会儿穿上军装,要亲上前线作战,一会儿换上便衣,打算率家逃难。
那时,在他左右为他出谋划策的,只有杨宇霆,在外面代他支撑战局的,也只有吴俊陞、张作相等所谓老派,新派人物十九都在郭军中。
张学良情知乱子大了,唯有跑到前线上拼命抗战,一直到郭松龄兵败身死之后,他才敢烦张作相、吴俊陞两人陪他到老帅面前叩头谢罪。
&rdo;20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