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页)
有谁能像他那样,玩着玩着就把事业做大了呢?
邵亦波:网络改变人们的生活
从科学到商界
邵亦波1973年9月生于上海,在少年时代即表现出数学方面的极高天赋。
11岁时,他获得全国首届“华罗庚金杯”
少年数学竞赛金牌奖;初高中在全国数学竞赛中连获特等奖与一等奖,被誉为“数学神童”
;高二那年,邵获得哈佛大学本科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物理与电子工程双学士。
“可以说到大学毕业之前,我一直深信自己会在科学上有所建树,并矢志要做一项发明,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那时候我的目标很明确,在学校选什么课、暑期去哪里打工、毕业后找一个怎样的高校、进怎样的研究所等等,所有的安排都围绕着科学发明的梦想进行”
,邵亦波说道。
大学毕业后的邵亦波走进了美国最好的咨询公司之一 波士顿公司,全无商业基础的他,两年后以公司“最优秀雇员”
身份,获准进入哈佛大学商学院继续攻读MBA。
两年的工作经验以及哈佛商学院的传授已使他对商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时候他头脑中渐渐隐去了科学发明的念头,创办一个优秀的企业,同样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
改变人们生活的目标始终如一,通达目标的途径却做出了根本的调整。
1999年,在美国呆了8年之久的邵亦波背负着亏欠波士顿公司的9万美元债务,回到上海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一年他才26岁。
“我决定回国做一个网络平台,沟通中小企业与个人。
这个想法产生于我在美国的网上交易经历。
一台500美元买来的电视机,用过两年之后,我通过网络以550美元出手,而不是设想中的折扣出让。
个人对个人交易的魅力吸引了我,通过网络这一沟通供需的平台,每个人的需要都得到了满足,我从中得到启发,这正是我的机会所在”
,易趣在后来的运营中始终坚持做C2C,源于邵亦波的坚持。
“中学生到我们这里来了?”
这是工商局留学生就业中心一位主任在见到邵亦波时的第一感觉。
26岁的他,平生第一次创业。
第一次创业的人,往往怀着满腔的激情,非常自信,但也可以说是盲目的。
要做什么心里无比清晰,怎样去做却还没有想清楚。
“开始我在龙华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作为自己的创业根据地。
首先遭遇的是招聘人员的问题,当时公司还没有注册,有谁愿意放弃稳定的工作,放弃对家庭老小的责任跟着一个毛头小伙子冒险?我中学时候的同学庞立帮了我大忙,他在别的公司从事IT工作,晚上5∶00钟下班以后来我这里帮忙,一直到深夜,两个月天天如此,时间进入到8月份的时候,公司的架子终于初步搭建起来。
8月18日,我的生意正式起步”
,他回忆说。
度过互联网的寒冬
初始阶段的艰辛一度模糊了他的自信,《申江服务导报》上一则广告使得仅有一个服务器的易趣网站渐渐为人所知,到1999年底的时候,易趣已经拥有了十几个服务器,发展前景良好,加上当时大环境的良好发展势头,易趣于当年11月份融到第一笔650万美元的资金。
创业型的企业必须借道融资来迅速做大。
几乎所有的网络公司当时也确实是这么想的,烧钱举动越来越常见。
当2000年纳斯达克喋喋不休,互联网的冬天到来之时,业界共同感受到了冬天的萧飒。
这是他们经历过的一次严重教训。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