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第1页)
他得讲得更好些,别叫前几位讲师压住,好叫他师弟还能这样自豪地向别人夸他。
桓凌垂眸微笑,朗声道:“本官今日要讲的是孟子·离娄上中的淳于髡一节。”
也就是后世流传最广,最常被人引来发议的“嫂溺援之以手”
一节。
他讲孟子,也和那位张郎中一样,就是为了给考生们做个考前辅导。
考试时虽以四书五经并列,可四书才是人人必修必考的基础,五经则是选修,单讲一经,其他经科的学生便受不到益。
所以从方提学开头,四位老师不是讲朱子一脉的理学就是讲四书,皆是考试能用到的知识。
《孟子》七篇共三万四千余字,是四书中最长的一本,故而也是最容易出题的一本,随便截一句甚至一节就是道大题——不像《大学》《中庸》,因考得太多,已经到了省试会试这样的大考都得出截搭题的地步了。
而“淳于髡”
这一节句句经典,讲的是读书人该恪守正道的道理,实在有值得考的地方——便是不考,读书人也该用心揣摩遵行孟子之言,庶几不负读书人济天下之志。
他便先从字词讲起:“淳于髡,是齐国辩士……”
淳于髡正是齐威王“一鸣惊人”
故事中,劝威王振作的另一位主角。
他自俳优出身,能言善辩,曾在楚征伐齐国时到赵国借兵退齐,又屡劝威王勤力王事,被威王拜为政卿。
他的事迹记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在桓凌看来,是读书人就都该知道,所以介绍淳于髡的身份时,并不提他在齐国的官职,而是单点出他“辩士”
的身份。
因是辩士,故擅长用布设陷阱,巧用隐喻申自己的道理,辩得人哑口无言,只能屈从他的说法。
于此节中,淳于髡先与孟子论“男女授受不亲”
“嫂溺援之以手”
两条。
这两件事看似只是礼法之争,实则是淳于髡设下的论辩陷阱——
在孟子说出“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之后,他便就着这个“权”
字紧逼孟子,指出当时天下大乱,百姓如溺,孟子既知事急从权,也不该死守正道,而该如同“嫂溺叔援”
般放弃心中所执,出仕为官,以掷救陷溺乱世中的百姓。
而孟子的回答却更有力:天下陷溺,惟道可以救之。
嫂溺可以仅用手援助,难道你能以一双手将天下从陷溺之境救出来么?
能救天下的惟有“道”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