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第1页)
三浦勇志点了点头,他给眼前这个年轻人惊人的记忆力打了一个高分,不过他知道亚洲学生的通病是死记硬背,机械照搬,他们虽然善于考试,但多数缺乏独立的思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所以他故意出难题问道:&ldo;《通往奴役之路》是哈耶克各种著作中最为公众熟悉的。
但由于其激烈的反社会主义立场,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国家被列为禁书。
你是怎么看待这本书的?&rdo;
杨振鸣道:&ldo;《通往奴役之路》的核心思想,是来自哈耶克1938年一篇题为《自由与经济制度》的文章。
当时,社会主义思潮在英、美、德等工业发达国家风靡一时。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普遍而持久,为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许多知识分子崇尚社会主义,以社会正义、收入平等和就业保障为理想目标。
铲除私有制度和推行计划经济被认为是为了达到理想境界而必须采取的手段。
由于哈耶克曾亲历德国社会主义运动并目睹希特勒上台,他认定法西斯统治与社会主义者鼓吹的&lso;舆论一致&rso;、&lso;全民族最高利益&rso;、&lso;个体服从集体&rso;等价值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所以他警告英国和美国的知识分子:除了要进一步推敲社会主义理想目标的具体含义之外,还必须权衡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要付出的代价。
哈耶克认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代价是极其昂贵的。
这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效率方面的损失,在科学技术远没有发达到使中央计划部门可以估计各种产品或劳务对于不同社会成员在各个时刻和场合下的效用之前,中央计划部门是不可能替所有的人作出生产什么和怎样消费的正确决策的;这样的决策过程会造成很大浪费,也就是说,有相当多的产品将无法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官员得不到足够的激励去获取每一个公民对各种消费品的评价。
而在生产受到中央计划控制的体制中,如哈耶克在书中指出的,即便消费者有权选择买什么和不买什么,消费品的价格也将是严重扭曲的。
哈耶克认为在人类发展的现阶段和可以预见的将来,只有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上的经济制度才能够解决激励与信息问题。
哈耶克把&lso;个人主义&rso;同&lso;自私自利&rso; 加以严格区分,他所说的个人主义对有效率的生产和有效率的消费而言仅仅是指社会尊重个人独立作出消费和生产决策的权利,并实行相应于此种权利的经济制度。
效率损失并不是哈耶克抨击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依据。
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盲目生产所造成的浪费不一定比社会主义计划失误所造成的浪费小。
哈耶克在书中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他提出的命题是:彻底的计划经济和彻底的竞争经济,如果可能实现的话,都是有效率的。
然而这两者的混合注定是效率低下的,除非计划是为了加强和改善而不是为了排斥竞争。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