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1页)
他又想到水台子监狱里的马启明,他此时也在听秋虫的合唱吧,他会不会也想到童年,会不会也生出万千感慨?30年后,他还会待在监狱里吗?说实话,耕云对申诉基本上不抱什么希望,如果没有经历过一次次的庭审,没有经历过一次次固执的判决,他对申诉还是会满怀希望的。
他知道所有申诉状最终都要转到市法院,说不定都要落入主审法官的手中;一次次当庭辩论都毫无用处,申诉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他之所以来见马启明就是想摸摸马启明的态度:如果马启明认命的话,他会劝他,让他&ldo;永远不要放弃希望&rdo;;但最终他会从这件事中解脱出来的,他不想陪着他们熬下去,他觉得毫无意义。
见了马启明之后,他动摇了,他觉得自己在这个时候退出对马启明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是不道德的。
他做不出来。
他注定要与马启明一家休戚与共……
尾声(4)new
夜里他听到了一些声响、一些说话声、一些脚步声,模模糊糊的,不很真切;当时他并没有完全醒来,所以早上醒来时他还以为那是他做的梦。
天刚亮,外边就人影幢幢,他从窗子里看出去,外边有那么多老人在走来走去,表情都很严肃。
他起来到院子里的水池上去洗脸,正好碰到那个瘦得净是骨头的老人。
老人问他睡得好吗,他说睡得很好。
老人说:&ldo;夜里小米去了。
&rdo;
耕云一脸茫然,他听不懂老人说的什么。
老人解释说:&ldo;小米95了,她自己都活得不耐烦了,夜里从床上摔下来,就走了。
&rdo;
&ldo;这会儿呢?&rdo;
&ldo;在她房里,大家伙儿这都去告个别……&rdo;
接着老人介绍的情况让耕云感到震惊。
老人说她不是本地人,她老家在江西,她7岁就给人做童养媳,16岁参加农会,后来当民兵,再后来参加了红军,当卫生员,和一个红军团长结婚,然后就是长征,丈夫死于长征途中,她到了陕北。
彭德怀派她和另外3人到武汉采购药品,她们在武汉被抓,两人死于狱中,她与另一女红军被押赴刑场,遇到游击队劫法场,她跳了崖,被一农民救起,这个人就是她后来的丈夫。
她一直想找到原来部队,可是兵荒马乱的没能找到,而过路的部队又不相信她的故事。
她和丈夫同居10年,直到1948年才同房,1985年她回江西老家,在她老家的那个县里还有她的烈士墓,与她第二任丈夫在一起。
她还祭奠了一番……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