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第1页)
通过和中国联络员的接触,汉布尔格感到最大的困难是语言沟通的障碍。
王济之不会讲外语,而尽管汉布尔格在上海学过汉语,但也只能借助手势谈些日常的会话。
为了避免发生误会,汉布尔格必须违背地下工作的规矩,把情报写到纸上,偷偷地塞给接头的同志。
在日伪统治下的东北,中国人随时都可能遭到警察和日本占领军的搜查,这种做法无疑增大了情报工作的风险,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当时没有别的办法。
于是,汉布尔格请了一位中国家庭教师学习汉语,每天学习两个小时,三个月后,她已经可以读写600多个常用汉字,而她四岁的儿子米沙,已经掌握了一个同龄中国孩子的所有词汇。
学会了简单的汉语,母子俩在与中国人打交道时方便了许多。
在一次接头时,王济之告诉汉布尔格,现在行动队急需一批炸药,希望她能帮忙搞到。
汉布尔格爽快地答应了。
她立刻和恩斯特一起,出入于沈阳城里的药铺、杂货铺,购买配置炸药需用的化学药品。
由于恩斯特不会说中国话,出面购买的任务都由汉布尔格出面来完成。
一天,汉布尔格领着米沙来到一家杂货铺,发现有大量的硝酸铵,于是她准备买一些。
不过,她打不定主意到底买多少合适,因为买多了可能会引起日伪当局的怀疑。
尽管硝酸铵是农业上常用的物品,但日本特务们肯定还知道它的另一个用途,那就是将硝酸铵按比例配制一定数量的高锰酸盐或铅粉,就制成了炸药。
汉布尔格试探性地问:买10磅行不行?然而售货员把她的计量单位理解错了,竟拿来了50公斤。
太棒了!
汉布尔格心满意足地把买来的东西装到一辆马车上,运到了她的住处。
很快,这批硝酸铵和一些硫磺、盐酸就经过王济之转到了抗日行动队的手中。
1934年9月,杨靖宇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1军在吉林江县三岔子附近活动,重创日伪军。
他们要求共产国际派一名联络员将联系密码送过去,以便打通与共产国际中国代表团的联系。
这个任务交由汉布尔格来完成。
她首先乘火车由奉天出发,经抚顺、清原,然后进入吉林境内,在辉南下车。
又换乘长途客车经杉松岗、抚长到达龙泉。
此处属龙山区,再往前就是杨靖宇所部活动的江一带。
这时,等待她的一位中国同志出现了。
像约定的那样,来人并未向汉布尔格表示问候。
他赶来一辆平板马车,让汉布尔格坐在上面,便赶着车向前走去。
马车在坑坑洼洼的路上,走了大约40分钟,便进入山区。
尘土像烟雾一样笼罩在马车周围。
多年来这里似乎不曾有欧洲人来过,特别是欧洲女人在这里行走。
老百姓都转过头来看她,好像看怪物一般。
最后马车驶进一片小树林中,有两个战士冲赶车的同志打招呼,顺利地放行。
出了树林,是条潺潺的小溪,溪边有一栋简陋的房子,汉布尔格在莫斯科见过这种房子,人们叫它木刻楞。
接应她的那位同志将她领进了木刻楞房内。
只见屋子里,摆着一张木桌,几个树墩。
四五个穿灰布军衣,绿布军衣的人正围在桌子上,看一幅带日文标志的东北地图。
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